Wednesday, April 15, 2020

只缺❄️雪落下的声音@3


选择近圣诞游哈尔滨,为的就是体验雪落的滋味。然而老天就是安排你抵达的那个时间下最大的风雪,班机无法着陆,让你满心期待的白雪纷飞,这么近,却又那么远。

可惜吗?比起十二月初抵达哈尔滨的游客,我们属幸运儿了。预约司机老K告诉我们,十月下过一场雪,可惜初雪稀薄,消融得快。特地来哈尔滨赏雪的游客扼腕:冬天没雪的哈尔滨,还称哈尔滨吗?

我们的班机,原本早上九点就可以准时抵达哈尔滨太平机场。一场可以上世界新闻的大风雪,将所有飞机延后降陆。老K说,只有来自俄罗斯的航班执意准时降陆,也顺利着陆。长期以来习惯面对冰天雪地的俄罗斯班机,大风雪初始,对经验丰富的他们而言,也许不过小菜一碟。

雪停之后,积雪覆盖哈尔滨市的地面近三寸厚,行人走过,平滑如泡沫的白雪,即被脚印打乱。夜深人静以后,主要街道就会听见铲雪车前进又后退的声音,将积雪集装,让大型运输车载走。有部分则堆积路旁不碍车不碍人的地方。哈尔滨许多行人道皆由石砖铺成,这个部分又得用人工,以铲子慢慢小心除雪,免破坏路面。整个清雪行动,从晚上到凌晨四五点,不眠不休,赶在市民上班前将雪尽可能清妥。我住的那家酒店,靠近中国银行,整个晚上,窗外都是叮叮咚咚机械的声响。

这里的车子,一年得换两次不同类型的轮胎。一种是可以在积雪积霜行驶不打滑的轮胎,另一种则是我们热带也适用的轮胎。

居住在拥有四季的国家,有许多日常对我们热带成长的人而言,是挺烦杂的。服装鞋子就是其中一项。

我们穿去哈尔滨的是普通球鞋,盘算抵步之后参考当地人普遍穿的鞋子,再采购。一来鞋子价格因为市场供求关系,也许不那么昂贵;二来选择与款式比较多;三来用料与品质比较可以保证御寒防滑。

普通球鞋走在雪刚落下的路面是不成问题的,可是白雪覆盖的地面若反复被行人踏过,就很快消融成水。积水在零下的温度,易结成冰霜,这样的地面最可怕。我们最厌烦花时间购物,本来还想拖一拖买防滑鞋的时间,可是后来在中央大街等行人红绿灯转绿过马路,就眼睁睁看着一位没穿拥有防滑功能鞋子的路人,走了两三步即全然不受控制,摔个四脚朝天,如同不会溜冰的初学者,在溜冰场滑倒一样。

这次哈尔滨之行,我也学会了穿着御寒衣服的窍门。欲知如何,明日再续。😊🙇‍♀️

松花江岸的斯大林公园。地砖上的积雪被除,免路人滑倒。

哈尔滨市中央大街,两旁商店透出的灯光,在冷冽的气温底下,让人觉得格外温暖,特别能理解童话《卖火柴的女孩》的心情。

这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咖啡馆。下次再给各位介绍。

小不点们穿上厚厚的冬衣,神态特萌。
护着孩子们的,除了有老师们,也有部分家长随行,帮忙看护孩子,免走失。
以围巾或棉质口罩盖住口鼻,虽然很不方便,尤其对戴上眼镜的我,雾气总是朦胧眼镜,可是又是必须的。零下十多二十度的冷空气,特别干燥,往往干燥得让人觉得窒息,呼吸困难。
孩子们在路上特别吸睛,引起路人围观拍摄。老师领着他们守秩序列好队,再齐声对路人欢呼“圣诞快乐”。从某个层面而言,也是一种对孩子的训练,训练遵守秩序、大气面对群众,还有对节庆的深切体会。

这组红色雕塑作品,深具中国特色。

松花江上落日。
结冰的江面,是天然的艺术作品

每当想到厚厚的结冰下,还有鱼儿游泳,就对大自然的所有奥妙安排心生欢喜感谢。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